石英玻璃激光冷却幅度创纪录
科技日报记者 张佳欣 来自德国弗劳恩霍夫应用光学与精密工程研究所和美国新墨西哥大学的一个研究团队首次通过激光制冷方式,成功地将石英玻璃从室温冷却了67开尔文。最新一期《光学快报》杂志上报道了这项研究成果。 激光激发的掺镱石英玻璃棒。 图片来源:德国弗劳恩霍夫应用光学和精密工程研究所 人们通常将激光与材料加热联系在一起,如切割、钻孔、焊接,在金属或石制物体上
2024-04-2927
中国科学家研发出新型智能纤维
记者近日从东华大学获悉,该校科研人员成功研发出集无线能量采集、信息感知与传输等功能于一体的新型智能纤维,由其编织制成的纺织品无需依赖芯片和电池便可实现发光显示、触控等人机交互功能。 该成果近日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科学》,被认为有望改变人与环境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交互方式,对功能性纤维开发以及智能纺织品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具有重要启发意义。 当前,智能可穿戴设备已成为日
2024-04-2926
核探测技术应用前景广阔
机场防爆检查时,工作人员拿一个小纸片在旅客身上或行李上一擦,再将小纸片放进仪器,如果没有异常情况,旅客们在等待数秒钟之后,就会被告知可以通过。这种安检技术名为离子迁移谱技术,是核探测技术的一项应用。 中核集团首席专家、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原子能院”)副总工程师王国宝介绍:“‘小纸片’的技术原理是用采样试纸擦拭后,把肉眼不可见的微小颗粒物质采集下来,插
2024-04-2926
激光诱导非磁性材料室温下产生磁性,有助研发更快更节能信息传输和存储技术|总编辑圈点
2024-04-2926
超高强度陶瓷材料可耐2000℃高温
科技日报记者 叶青 通讯员 华轩 华南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褚衍辉研究团队通过多尺度结构设计,成功制备了兼具超强力学强度和高隔热性的高熵多孔硼化物陶瓷材料。同时,该材料还展现出了2000℃高温稳定性。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刊发于国际期刊《先进材料》。 随着飞行速度的不断提升,新一代高超声速飞行器对隔热材料的力学强度、热导率和耐温性提出了更严苛的要求。兼具优异力学
2024-04-2926
秸秆变黄金!我国科研团队利用农林废弃物成功制备出高性能二维碳材料
科技日报记者 吴长锋 实习记者 洪敬谱 记者2月28日从合肥工业大学获悉,该校机械工程学院生物质低碳技术与装备研究所马培勇教授团队利用农林废弃物成功制备出高性能二维碳材料,该材料在储能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相关成果近日发表于国际期刊《先进功能材料》。 在能源战略转型背景下,发展可再生洁净能源和高效储能装置对“双碳”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二维多孔碳材料独特的结构
2024-04-2926
智能纤维让可穿戴电子设备迈进现实
《自然》31日报告了新加坡和中国科学家联合开发的一种制作内置电子元件纤维的新方法,这种纤维可用于可穿戴电子设备。其潜在应用包括能感知交通灯变化的帽子(可帮助视障人士),以及用于心脏监测的柔性设备。数百米的高性能柔性半导体纤维缠绕在一个圆柱形线轴上,旁边是一些经历了制造过程后的预制棒。图片来源:南洋理工大学/《自然》 可检测和处理信号的可穿戴电子元件,能用含有半导体器
2024-04-2925
实验确定催化氨生产的反应机理
光电子能谱仪器可以在高压下研究催化剂表面。图片来源:彼得·安曼 科技日报记者 张佳欣 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研究人员首次研究了氮和氢生成氨时铁和钚催化剂的表面特性。这一成果为更好了解催化过程,找到更高效材料,为化工行业绿色转型打开了大门。研究结果发表在10日的《自然》杂志上。 哈伯法是一种通过氮气及氢气产生氨气的方法。利用该方法生产的氨年产量为1.1亿吨,而氨是目
2024-04-2925
新型高强高导耐热铝合金材料制备成功
科技日报昆明2月18日电 (记者赵汉斌)记者18日从昆明理工大学获悉,该校研究团队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合作,近期在高强高导耐热铝合金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制备出强度、导电率及耐热性良好匹配的铝—锆—钪合金导线,在绿色铝、钛产业和先进制造业方面实现了新突破。 高强高导耐热铝合金是架空输电线路电缆用关键基础材料。研究表明,实现铝—锆—钪合金强度、导电率和耐热性能的协同提升,将
2024-04-2925
可打印非虹彩轻量结构色墨水问世
单层硅纳米球可产生明亮的结构颜色,且与视角无关。颜色可以通过球体的直径来控制,较小的颗粒较蓝,较大的颗粒较红。图片来源:日本神户大学 科技日报记者 张佳欣 日本神户大学开发了一种新方法,可产生永不褪色的结构色,且不受限于视角,还能被打印出来。这种材料对环境和生物的影响很小,而且可以薄涂,有望显著改善传统涂料的重量。研究论文发表在30日《美国化学会应用纳米材料》
2024-04-2925
3D打印电子皮肤具弯曲和感知能力
美国和印度科学家携手,利用具有可调谐电子和热生物传感能力的纳米工程水凝胶,借助3D打印技术,开发出一种新型电子皮肤。新皮肤可像人类皮肤一样弯曲、拉伸,并具有感知能力,有望应用于机器人、假肢、可穿戴设备、运动和健身、安全系统和人机交互等领域。相关研究论文发表于最新一期《先进功能材料》杂志。 人类皮肤是大脑与外界连接的“桥梁”,通过触摸、温度和压力为人体提供丰富的反
2024-04-2925
石墨烯纳米材料可安全开发
英国研究人员公布了一项重要的发现:首次人体严格受控暴露临床试验显示,吸入特定类型的石墨烯不会对肺或心血管功能产生短期不良影响。这意味着石墨烯这种纳米材料可以安全地进一步开发,而不会对人类健康造成重大风险。相关论文发表在16日《自然·纳米材料》杂志上。 石墨烯在2004年首次被分离出来,具有超薄、超强、超柔韧等特性,被誉为“神奇”材料。其可能应用于电子产品、手机屏幕、
2024-04-2925
新材料大幅提升太阳能电池量子效率
2024-04-2924
新植入设备能记录单神经元数月活动
拥有四层电极阵列的弹性材料封装神经探针。图片来源:哈佛大学 科技日报记者 刘霞 美国科学家开发出一种带有数十个传感器的柔性植入式设备,能持续数月稳定记录大脑内单个神经元的活动。最新研究对于进一步理解神经回路,研制需要高分辨率电生理信息的脑机接口至关重要。相关研究论文发表于《自然·纳米技术》杂志。 在获得高分辨率信息以及长时间测量之间,现有植入设备很难做到两全
2024-04-2924
“舱外暴露实验”暴露了哪些材料?目的是什么?
今年,中国空间站进入常态化运营模式。在中国空间站上开展的实验中,有的是在空间站舱内进行,而一部分实验则是需要在舱外开展。中国空间站材料舱外暴露实验装置自2023年3月8日出舱至今,已在轨实验满一年。昨晚(14日),装置及装置中安装的首批400余个材料样品圆满完成舱外暴露实验,成功返回中国空间站内。 本次样品取回作业由空间站机械臂实施 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
2024-04-2924
“元流体”能通过编程改变性质,弹性、黏度和光学特性均可调节
美国哈佛大学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可编程的“元流体”,其弹性、黏度、光学特性等性质均可调节,甚至能在牛顿流体和非牛顿流体之间转换。该研究发表在最新一期《自然》杂志上。 元流体通过哈佛徽标展示其可调光学性质。 图片来源:哈佛海洋研究所 这种创新超流体被称为“元流体”,使用了微型弹性球体(50—500微米之间)的悬浮液,球体在压力下会弯
2024-04-2924
矿物形式的非常规超导体发现
科技日报记者 张佳欣 美国艾姆斯国家实验室科学家发现了第一种非常规超导体,其化学成分在自然界中也能找到。密硫铑矿是自然界中仅有的4种在实验室培养后可作为超导体的矿物之一。研究表明,它的性质类似于高温超导体。这一发现进一步加深了科学家对超导性的理解,有望在未来带来更可持续、更经济的基于超导体的技术。研究人员培育的密硫铑矿晶体。图片来源:美国能源部艾姆斯国家实验室
2024-04-2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