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创造出新型一维超导体,为解决凝聚态物理长期难题提供新路径
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研究人员创造出一种新型一维系统,成功实现了高磁场中的稳健超导。这是超导领域的一项重大进展,为在量子霍尔体系中实现超导提供了新路径,有望解决凝聚态物理学中长期存在的难题。相关研究发表在最新一期《自然》杂志上。 图片来源:《新科学家》网站 超导性,即某些材料以零电阻导电的能力,在量子技术领域具有深远前景。然而,在以量子电导为特征的量子霍尔体系中实现超导
2024-04-2932
纳米技术会让世界更好吗?
科技日报记者 张梦然 请看这句话末尾的句号。仅为这个句号1/10000大小的粒子,能有什么用? 答案超乎你的想象。 这是纳米级的粒子,基于纳米级材料的技术,在我们的世界中正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例如,碳纳米纤维可增加飞机和自行车车架强度、银纳米粒子可制成抗菌织物、而被称为纳米脂质体的保湿纳米粒子可用于化妆品。 纳米技术也在彻底改变医学。因为纳米粒子很容易就通过
2024-04-2932
我科学家在全钙钛矿光伏组件领域取得新突破
记者日前从南京大学获悉:该校现代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谭海仁教授课题组在大面积全钙钛矿光伏组件领域取得了新突破。经国际第三方权威机构认证,谭海仁课题组研制的全钙钛矿光伏组件的稳态光电转换效率高达24.5%,刷新此类组件的世界纪录。这一研究成果于2月23日发表在《科学》期刊。 钙钛矿是新型太阳能电池的重点研发方向之一。2018年以来,谭海仁课题组致力于新型全钙钛矿叠层
2024-04-2932
我国科学家基于液态金属构建“人工树叶”取得新进展
新华社沈阳2月27日电(记者王莹)近日,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沈阳材料科学国家研究中心刘岗研究员团队与国内外多个研究团队合作,研制出将半导体颗粒嵌入液态金属实现规模化成膜的新技术,并构建出形神兼备的新型“人工树叶”,其具有类似树叶的功能,可实现太阳能到化学能的转化。相关研究成果以“液态金属镶嵌的人工光合成膜”为题发表于国际权威杂志《自然·通讯》上。 太阳能光催化分解水
2024-04-2931
我科学家新合成三个核素
近日,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与多家合作单位的科研人员分别合成了新核素锇-160、钨-156,以及锕-203。新核素锇-160、钨-156的合成首次明确给出了中子数为82的中子壳在缺中子核素一侧的演化情况,同时使我国的新核素研究进入一个新的核区。 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量子多体系统。不同数量的质子和中子,构成了具有不同性质的原子核,科学家把它们称为核素。合成
2024-04-2931
我国科学家实现二维金属碲化物材料的批量制备
科技日报记者 陆成宽 4月3日,《自然》在线发表了一项关于二维金属碲化物材料的重要进展。来自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和北京大学的科研人员,在二维过渡金属碲化物材料的批量制备方向取得新进展,为二维过渡金属碲化物材料的规模化制备提供了可能。 二维过渡金属碲化物材料是一类新兴的二维材料,由碲原子(Te)和过渡金属原子(如钼、钨、铌等)
2024-04-2931
利用钙钛矿材料,卷对卷印制太阳能电池能效创纪录
科技日报记者 刘霞 英国剑桥大学、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CSIRO)等机构科学家组成的国际科研团队,历经10年研发,利用钙钛矿创造了下一代卷对卷印制太阳能电池能效新纪录。相关研究论文发表于12日出版的《自然·通讯》杂志。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印刷工艺发展。图片来源:CSIRO 研究负责人之一、CSIRO首席研究科学家度晶·瓦克博士指出,最新研制出的印刷太阳能电
2024-04-2931
国产大乙烯成套技术探路者——记“国家卓越工程师”张来勇
科技日报记者 操秀英 实地调研、项目讨论、技术验证……一开年,首届“国家卓越工程师”称号获得者、中国寰球工程有限公司(原中国寰球化学工程公司)首席技术专家张来勇就开启了马不停蹄的节奏。 近40年的职业生涯中,张来勇扎根技术研发、工艺设计和工程建设一线,为我国乙烯等石油化工和煤化工关键成套技术的研发、应用、设计和项目管理作出了重大贡献。 “作为一名工程师,能够参与
2024-04-2931
新型纳米腔重新定义光子极限,为量子光学新应用打开大门
科技日报记者 张佳欣 一个由欧洲和以色列物理学家组成的团队在量子纳米光子学领域取得重大突破。他们引入了一种新型的极化子腔,并重新定义了光子限制的极限。6日发表在《自然·材料》杂志上的论文详细介绍了这项开创性的工作,展示了一种限制光子的非常规方法,克服了纳米光子学的传统限制。4个不同尺寸的多质腔体的3D图。图片来源:美国科学促进会Eurekalert网站 物理学家
2024-04-2931
我国首条万吨级阻燃莱赛尔纤维生产线一次开车成功
科技日报记者 刘园园 记者11日获悉,通用技术集团所属通用技术高新材料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通用技术新材)阻燃莱赛尔(Lyocell)纤维万吨级生产线日前一次开车成功。这是我国首条万吨级阻燃莱赛尔纤维生产线。 我国首条万吨级阻燃莱赛尔纤维生产线一次开车成功。 该生产线成套技术由通用技术新材所属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纺院)自主研发,具有自主知识
2024-04-2931
2023年光伏压延玻璃行业运行情况
2023年,全国光伏压延玻璃产业总体呈现产量增长,成本上涨、价格低位的运行态势。产量方面,1-12月光伏压延玻璃累计产量2478.3万吨,同比增长54.3%。12月,产量约223.1万吨,同比增长36.0%。价格方面,1-12月2毫米、3.2毫米光伏压延玻璃平均
2024-01-2930
多功能“超材料”可实时调整形状和机械性,有助软体机器人更适应环境
科技日报记者 刘霞 据物理学家组织网6日报道,韩国蔚山科学技术院(UNIST)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新型多功能材料,能实时动态调整其形状和力学性能。研究团队表示,这种突破性“超材料”超越了现有材料的局限性,为开发全适应性软体机器人和智能交互机器打下了基础。相关论文发表于最新一期《先进材料》杂志。实验示意图。图片来源:《先进材料》杂志 受章鱼等生物启发研制出的软体机器人
2024-04-2930
我国科研团队牵头建立首个矿物超族分类命名方案获得批准
碳锶铈矿超族矿物晶体结构模型图与分类边界三元图。(受访者供图) 新华社记者 白佳丽 日前,由侯增谦院士团队牵头国际研究小组建立的碳锶铈矿超族分类命名方案获得国际矿物学协会新矿物命名及分类委员会(IMA-CNMNC)的正式批准。“这是第一个由我国科研团队主导建立的矿物超族分类命名体系。”中国新矿物及矿物命名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谷湘平介绍。 碳锶铈矿超族是含水稀
2024-04-2930
科研人员开发出柔性可穿戴长波红外光热电探测器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物所催化基础国家重点实验室热电材料与器件研究组姜鹏研究员、陆晓伟副研究员、包信和院士团队开发了柔性可穿戴长波红外光热电探测器,相关研究成果以“实现非接触式温度感知的柔性红外光热电探测器赋予电子皮肤温度预警功能”为题,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先进材料》上。 仿生触觉是智能机器人感知外部环境刺激的基础。在传统触觉系统中,触觉传感器需要与外部环境物理
2024-04-2930
新电极材料可助力海水高效电解
科技日报海口1月3日电 (记者王祝华 通讯员张子森 郑润泽)3日,记者从海南大学获悉,该校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邓意达教授团队制备出一种由原位钼酸根离子调控的高抗腐蚀性镍铁海水电极材料,可助力海水高效电解。这项研究为设计氧阴离子修饰型催化剂提供了新的视角,有助于推动海水电解技术的实际应用。相关论文已于近日发表在国际知名期刊《先进能源材料》上 邓意达介绍,氢能被视为未
2024-04-2930
创新玻璃材料 创造智能生活
一家中国公司生产的高端彩色玻璃材料。 作为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材料是科技和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高新技术发展和社会现代化的先导。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也是一部认识、开发、利用新材料的历史。有一种材料,从发明至今已4000多年,曾经非常珍贵,现在随处可见。随着科技的发展,这种材料被开发出更独特的属性,广泛应用于新兴领域。它,就是玻璃材料。 助力重大科学发现 湖北省
2024-04-2929
将三维材料变二维,合成新型极薄材料的方法问世
科技日报记者 张梦然 二维材料非常薄,只有几个原子厚,具有独特的性质,使其在能量存储、催化和水净化等方面极具吸引力。瑞典林雪平大学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能够合成数百种新型二维材料的方法。研究发表在最新一期的《科学》杂志上。 自从石墨烯被发现以来,有关极薄材料(即所谓的二维材料)的研究呈指数级增长。二维材料相对于其体积或重量具有极大的表面积,因此产生了一系列物理现象和独
2024-04-2928
菱形堆垛三层石墨烯中发现电子和声子的强相互作用
科技日报记者 陆成宽 记者14日获悉,来自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等单位的科研人员,通过研究三层石墨烯的菱形堆垛结构发现,在菱形堆垛三层石墨烯中,电子和红外声子之间具有强相互作用,这有望应用于光电调制器和光电芯片等领域。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自然·通讯》杂志。 近年来,三层石墨烯引发了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通常,三层石墨烯可呈现出两种不同的堆叠几何构
2024-04-2928
突破7000万吨!中国有色金属更“出色”
被称为“现代工业基石”的有色金属,正在各领域不断“显色”。 最新数据来了!我国十种常用有色金属产量为7469.8万吨,首次突破7000万吨。产量更高,成色更足,我国不断向有色金属工业强国迈进。 Au、Mg、Cu……当“元素周期表”里的一个个元素符号走进现实,产生了很多奇妙的“化学反应”。高速铁路的车身,航天器的结构材料,生活中的零食包装袋、眼镜框架,医院里的人
2024-04-2928
很神奇!“不插电”的发光发电纤维 东华大学科研团队在智能纤维领域取得重要突破
你见过穿上身就能发光发电的纤维吗?你期待智能可穿戴设备实现哪些功能? 4月5日,东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先进功能材料课题组在《科学》上发表研究论文。 该研究提出了基于“人体耦合”的能量交互机制,并成功研发出集无线能量采集、信息感知与传输等功能于一体的新型智能纤维,由其编织制成的智能纺织品无需依赖芯片和电池便可实现发光显示、触控等人机交互功能。 这一突破性成
2024-04-2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