替代空调?彩色薄膜能助室内保持凉爽
随着气温飙升,空调的冷风令人舒爽,但空调设备需要大量能量,并且可能会泄漏强效温室气体。英国剑桥大学科学家26日在美国化学学会春季会议上报告了一种植物基薄膜替代品,它在阳光下会变得更凉爽,并具有多种质地和明亮的彩虹色。这种材料有朝一日可在不需要外部电源的情况下使建筑物、汽车和其他结构保持凉爽。 被动日间辐射冷却(PDRC)是表面自身热量散发到空中而不被空气吸收的能
2023-04-1838
按压10秒!柔性电子器件实现“乐高式”高效组装
柔性电子器件在人体健康检测、可穿戴设备等生物医学工程领域应用前景广泛。然而,在其组装中,连接不同模块的商用导电胶容易变形、断裂,接口不稳定性阻碍了相关领域的深入发展。21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发布最新科研成果: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基于双连续纳米分散网络的BIND界面,只需要按压10秒钟,即可实现柔性电子器件“乐高式”高效稳定组装。相关成果已发表于《自然》期
2023-04-1838
新方法实现常温常压下二氧化碳捕获与释放
记者24日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该校刘波教授、南方科技大学徐强教授与国际研究团队合作,首次用二氧化碳作为客体分子模拟二氧化碳水合物结构,使用廉价的硫酸胍与二氧化碳共结晶形成稳定的包合物,实现了环境温度压力条件下二氧化碳可逆的捕获与释放。这有望成为一种很有潜力的碳捕获和存储方法,相关研究成果日前发表在《细胞报告物质科学》上。 碳捕获是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的重要环
2023-04-2638
“三高”近红外钙钛矿LED问世
23日,记者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该校崔林松教授课题组与国外同行合作,实现了兼具高亮度、高效率和高稳定性的近红外钙钛矿发光二极管,器件的最大外量子效率高达23.8%,器件预期寿命可达5万小时以上,器件性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解决了该领域重要难题。相关研究成果日前发表于《自然》杂志。 崔林松介绍,“发光亮度、外量子效率和稳定性是决定钙钛矿LED走向商业化应用的关键
2023-04-1837
超高能量吸收密度力学超材料制成
记者23日从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获悉,该所材料研究中心科研人员与重庆大学的合作者利用核径迹技术,制备出具有超高能量吸收密度的力学超材料。相关成果发表在《自然·通讯》上。 作为一类新兴的力学超材料,纳米晶格可以在更轻质的情况下实现超常的力学性质,有望在高性能材料领域带来变革性的应用。纳米梁晶格是其中最主要的研究对象,然而长期以来,梁直径小于100纳米的金属纳米
2023-04-2437
液氨冷气微推进系统首次成功用于深空探测
记者8日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获悉,天都二号通导技术试验星冷推系统近日顺利完成卫星动量轮卸载,助推卫星完成高精度轨道姿态控制。这是液氨冷气微推进系统在深空探测领域的首次成功应用。 天都二号推进分系统由航天科技集团六院801所研制。该系统创新采用一体化模块设计的液化气恒压冷气推进方案,干重1公斤,推力10毫牛,具有推力精度高、质量轻、成本低的特点。据悉,这种高度集成化
2024-04-2937
充电仅需18秒 新型水系锌离子电池正极材料问世
记者10日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该校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宋礼教授团队,基于插层型锌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同步辐射谱学表征,提出了插层剂诱导轨道占据的概念,开发出具有快速充电性能的铵根插层五氧化二钒锌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相关成果日前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美国科学院院刊》上。 水系锌离子电池凭借安全、无毒以及较高的理论容量,成为最具潜力的可持续储能技术之一。在众多水系锌离子
2023-04-1836
新一代铜复合集流体进入规模化量产阶段 可有效防止新能源汽车电池爆炸起火
科技日报讯 (记者雍黎)1月9日,记者获悉,重庆金美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重庆金美)在重庆市綦江区近日举行铜复合集流体规模化产品落地仪式。这标志着重庆金美新一代6微米铜复合集流体产品正式进入规模化量产阶段。 新能源汽车销售火爆,但电池安全问题一直困扰着业界。复合集流体作为一种新型集流体材料,具有防电池自燃的功能,一上市就受到了业界的关注。 集流体作为锂离
2024-04-2936
中国科学家合成新核素锇-160和钨-156
总台央视记者 帅俊全 褚尔嘉 记者从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获悉,该所与合作单位组成的科研团队近期首次合成了新核素锇-160、钨-156。相关成果2月15日在国际学术期刊《物理评论快报》(Physical Review Letters)发表。 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量子多体系统。不同数量的质子和中子,构成了具有不同性质的原子核,科学家们把它们称为核素。合成和研
2024-04-2936
中科大团队设计等离激元催化新材料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熊宇杰、龙冉研究团队设计了一类等离激元催化材料,发现其独特的界面耦合态直接电子激发机制,实现了可见光区和红外光区二氧化碳与水的高选择性转化。该技术使用广谱低强度光,甲烷产率高达0.55毫摩尔每克每小时,碳氢化合物的产物选择性达100%,是目前世界上光驱动二氧化碳转化速率的最高纪录。相关研究成果日前发表于《自然·通讯》。 通过人造材料,进行与自
2023-04-1835
“哈利·波特”光传感器实现200%高效率
人们一般认为,超过100%的效率只有使用“哈利·波特”的魔法才会实现。而荷兰埃因霍温科技大学和霍尔斯特中心的一个研究团队,使用绿光和双层电池设计出一种光电二极管,其光电子产生率超过了200%。研究成果发表在最新一期《科学进展》上。 研究人员解释称,这听起来不可思议,但这里不是在谈论正常的能源效率,在光电二极管领域,重要的是量子效率。它计算的不是太阳能总量,而是二
2023-04-1835
蘑菇也能造房子、做衣服、造电子器件?
真菌不光能吃,它还能作为材料被用来制造箱包、服装、电子器件甚至是建筑。这类材料往往可塑、可再生、可降解、环保,且生产方式更具有可持续性。 提起真菌,你能想到什么?是食物表面的霉菌还是火锅里的蘑菇? 其实真菌不光能吃,它还能作为材料被用来制造箱包、服装、电子器件甚至是建筑。 真菌复合材料能做“砖块”和“皮革” 2022年初,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研究人员开发出了一
2023-04-1835
匠心独运,造物制材更神奇——2023年世界科技发展回顾·新材料篇
俄罗斯 科技日报驻俄罗斯记者 董映璧 研发可控氮化物复合材料 智能服装既导电又可洗涤 俄罗斯托木斯克理工大学通过控制压力或调整化学反应器中的成分,研发出可控制的基于氮化物的复合材料。氮化物基复合材料广泛应用于电子、航空和汽车、建筑、机械工程等行业。获得此类物质最有前景的方法是自蔓延高温合成法,这种方法具有功耗低、处理时间短和成本低等特点。 用于智能服装的柔
2024-04-2935
中国“新三样”,这厢有“锂”
记者1月17日从自然资源部获悉,我国在四川雅江探获锂资源近百万吨,是亚洲迄今探明最大规模伟晶岩型单体锂矿。 “这为我国实现找锂重大突破,起到了示范作用!”自然资源部部长王广华兴奋地说。 锂是元素周期表第三号元素,自然界最轻的金属元素。作为“21世纪绿色能源金属”,对实现“碳中和”有重要意义。 1月15日,搭载5000多台新能源车的“BYD EXPLORE
2024-04-2935
我国研发出首个室温超快氢负离子导体
我国科学家在室温下实现超快氢负离子传导!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陈萍研究员、曹湖军副研究员团队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材料设计研发策略,通过机械化学方法,在稀土氢化物——氢化镧晶格中故意制造大量的缺陷和纳米微晶,研发出首个室温环境下超快氢负离子导体。相关研究成果4月5日发表于《自然》杂志。 在某些条件下,一些材料经历有序—无序相变,而转变为具有高离子电导率和低迁移能垒的
2023-04-1834
新材料,产业基石更坚固
海边风场,风电机组迎风转动。这些阻风抗腐的巨大叶片,由一束束直径仅为头发丝1/10、强度为钢材料7至9倍的高性能碳纤维“编织”而成; 客厅卧房,液晶电视高清超薄。置于显微镜下看,实现显示屏幕轻薄均匀的,是每平方毫米上百粒纳米微球,它们相当于内部骨架,撑起两块玻璃面板。 近年来,身量纤纤却含金量十足的新材料,不断拥抱千行百业,加速飞入千家万户。数据显示,2012
2023-04-2034
全球首次!内蒙古白云鄂博发现重稀土新矿物
科技日报记者 张景阳 记者15日从内蒙古科技厅获悉,在刚刚结束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战略性关键金属超常富集成矿动力学》重大研究计划集成项目2023年度进展报告会上,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教授李国武正式宣布,在包头白云鄂博发现一种全新结构重稀土新矿物——白云钇钡矿。 白云钇钡矿的发现,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李献华主持的“白云鄂博超大型REE-Nb矿床的时空演化和资源量”
2024-04-2934
科学家合成5种新同位素
新同位素有助科学家理解并完善基础核物理。图片来源:FRIB/密歇根州立大学 科技日报记者 刘霞 美国、日本和韩国的研究人员组成的国际科研团队,创造出5种新同位素,分别是钚-182、钚-183、镱-186、镱-187和镥-190。这些元素或许是首次在地球上出现,有助科学家揭示有关地球和宇宙的秘密。相关论文发表于新一期《物理评论快报》杂志。 上述5种同位素是美国
2024-04-2933
新材料产业进入发展加速期
近年来,江西省赣州市定南县积极打造光伏新材料产业集群,助推制造业向绿色、节能提档升级。图为定南县一家企业智能车间内自动化生产线在生产光伏玻璃。朱海鹏摄(新华社发)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必须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 概括地说,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
2024-04-2933
新材料实现视神经最长距离再生
记者27日从首都医科大学获悉,该校教授李晓光团队在暨南大学苏国辉院士团队指导下,联合北京同仁医院王宁利教授团队,利用生物活性材料(睫状神经营养因子壳聚糖)促进成年大鼠完全离断的视神经长距离再生,并恢复视觉功能,从而成功修复成年大鼠的视觉系统。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自然》旗下期刊《信号转导与靶向治疗》上。 论文第一作者刘晓博士介绍,该生物活性材料能在生理温度下持续释
2023-04-18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