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纳米腔重新定义光子极限,为量子光学新应用打开大门
科技日报记者 张佳欣 一个由欧洲和以色列物理学家组成的团队在量子纳米光子学领域取得重大突破。他们引入了一种新型的极化子腔,并重新定义了光子限制的极限。6日发表在《自然·材料》杂志上的论文详细介绍了这项开创性的工作,展示了一种限制光子的非常规方法,克服了纳米光子学的传统限制。4个不同尺寸的多质腔体的3D图。图片来源:美国科学促进会Eurekalert网站 物理学家
2024-04-2931
新电极材料可助力海水高效电解
科技日报海口1月3日电 (记者王祝华 通讯员张子森 郑润泽)3日,记者从海南大学获悉,该校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邓意达教授团队制备出一种由原位钼酸根离子调控的高抗腐蚀性镍铁海水电极材料,可助力海水高效电解。这项研究为设计氧阴离子修饰型催化剂提供了新的视角,有助于推动海水电解技术的实际应用。相关论文已于近日发表在国际知名期刊《先进能源材料》上 邓意达介绍,氢能被视为未
2024-04-2930
石墨烯纳米材料可安全开发
英国研究人员公布了一项重要的发现:首次人体严格受控暴露临床试验显示,吸入特定类型的石墨烯不会对肺或心血管功能产生短期不良影响。这意味着石墨烯这种纳米材料可以安全地进一步开发,而不会对人类健康造成重大风险。相关论文发表在16日《自然·纳米材料》杂志上。 石墨烯在2004年首次被分离出来,具有超薄、超强、超柔韧等特性,被誉为“神奇”材料。其可能应用于电子产品、手机屏幕、
2024-04-2925
纳米技术会让世界更好吗?
科技日报记者 张梦然 请看这句话末尾的句号。仅为这个句号1/10000大小的粒子,能有什么用? 答案超乎你的想象。 这是纳米级的粒子,基于纳米级材料的技术,在我们的世界中正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例如,碳纳米纤维可增加飞机和自行车车架强度、银纳米粒子可制成抗菌织物、而被称为纳米脂质体的保湿纳米粒子可用于化妆品。 纳米技术也在彻底改变医学。因为纳米粒子很容易就通过
2024-04-2932
新材料产业进入发展加速期
近年来,江西省赣州市定南县积极打造光伏新材料产业集群,助推制造业向绿色、节能提档升级。图为定南县一家企业智能车间内自动化生产线在生产光伏玻璃。朱海鹏摄(新华社发)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必须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 概括地说,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
2024-04-2933
创新玻璃材料 创造智能生活
一家中国公司生产的高端彩色玻璃材料。 作为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材料是科技和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高新技术发展和社会现代化的先导。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也是一部认识、开发、利用新材料的历史。有一种材料,从发明至今已4000多年,曾经非常珍贵,现在随处可见。随着科技的发展,这种材料被开发出更独特的属性,广泛应用于新兴领域。它,就是玻璃材料。 助力重大科学发现 湖北省
2024-04-2929
新一代铜复合集流体进入规模化量产阶段 可有效防止新能源汽车电池爆炸起火
科技日报讯 (记者雍黎)1月9日,记者获悉,重庆金美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重庆金美)在重庆市綦江区近日举行铜复合集流体规模化产品落地仪式。这标志着重庆金美新一代6微米铜复合集流体产品正式进入规模化量产阶段。 新能源汽车销售火爆,但电池安全问题一直困扰着业界。复合集流体作为一种新型集流体材料,具有防电池自燃的功能,一上市就受到了业界的关注。 集流体作为锂离
2024-04-2936
国产大乙烯成套技术探路者——记“国家卓越工程师”张来勇
科技日报记者 操秀英 实地调研、项目讨论、技术验证……一开年,首届“国家卓越工程师”称号获得者、中国寰球工程有限公司(原中国寰球化学工程公司)首席技术专家张来勇就开启了马不停蹄的节奏。 近40年的职业生涯中,张来勇扎根技术研发、工艺设计和工程建设一线,为我国乙烯等石油化工和煤化工关键成套技术的研发、应用、设计和项目管理作出了重大贡献。 “作为一名工程师,能够参与
2024-04-2931
“元流体”能通过编程改变性质,弹性、黏度和光学特性均可调节
美国哈佛大学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可编程的“元流体”,其弹性、黏度、光学特性等性质均可调节,甚至能在牛顿流体和非牛顿流体之间转换。该研究发表在最新一期《自然》杂志上。 元流体通过哈佛徽标展示其可调光学性质。 图片来源:哈佛海洋研究所 这种创新超流体被称为“元流体”,使用了微型弹性球体(50—500微米之间)的悬浮液,球体在压力下会弯
2024-04-2924
科学家创造出新型一维超导体,为解决凝聚态物理长期难题提供新路径
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研究人员创造出一种新型一维系统,成功实现了高磁场中的稳健超导。这是超导领域的一项重大进展,为在量子霍尔体系中实现超导提供了新路径,有望解决凝聚态物理学中长期存在的难题。相关研究发表在最新一期《自然》杂志上。 图片来源:《新科学家》网站 超导性,即某些材料以零电阻导电的能力,在量子技术领域具有深远前景。然而,在以量子电导为特征的量子霍尔体系中实现超导
2024-04-2932
科研人员开发出柔性可穿戴长波红外光热电探测器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物所催化基础国家重点实验室热电材料与器件研究组姜鹏研究员、陆晓伟副研究员、包信和院士团队开发了柔性可穿戴长波红外光热电探测器,相关研究成果以“实现非接触式温度感知的柔性红外光热电探测器赋予电子皮肤温度预警功能”为题,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先进材料》上。 仿生触觉是智能机器人感知外部环境刺激的基础。在传统触觉系统中,触觉传感器需要与外部环境物理
2024-04-2930
利用钙钛矿材料,卷对卷印制太阳能电池能效创纪录
科技日报记者 刘霞 英国剑桥大学、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CSIRO)等机构科学家组成的国际科研团队,历经10年研发,利用钙钛矿创造了下一代卷对卷印制太阳能电池能效新纪录。相关研究论文发表于12日出版的《自然·通讯》杂志。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印刷工艺发展。图片来源:CSIRO 研究负责人之一、CSIRO首席研究科学家度晶·瓦克博士指出,最新研制出的印刷太阳能电
2024-04-2931
“舱外暴露实验”暴露了哪些材料?目的是什么?
今年,中国空间站进入常态化运营模式。在中国空间站上开展的实验中,有的是在空间站舱内进行,而一部分实验则是需要在舱外开展。中国空间站材料舱外暴露实验装置自2023年3月8日出舱至今,已在轨实验满一年。昨晚(14日),装置及装置中安装的首批400余个材料样品圆满完成舱外暴露实验,成功返回中国空间站内。 本次样品取回作业由空间站机械臂实施 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
2024-04-2924
超高强度陶瓷材料可耐2000℃高温
科技日报记者 叶青 通讯员 华轩 华南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褚衍辉研究团队通过多尺度结构设计,成功制备了兼具超强力学强度和高隔热性的高熵多孔硼化物陶瓷材料。同时,该材料还展现出了2000℃高温稳定性。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刊发于国际期刊《先进材料》。 随着飞行速度的不断提升,新一代高超声速飞行器对隔热材料的力学强度、热导率和耐温性提出了更严苛的要求。兼具优异力学
2024-04-2926
我国科学家实现二维金属碲化物材料的批量制备
科技日报记者 陆成宽 4月3日,《自然》在线发表了一项关于二维金属碲化物材料的重要进展。来自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和北京大学的科研人员,在二维过渡金属碲化物材料的批量制备方向取得新进展,为二维过渡金属碲化物材料的规模化制备提供了可能。 二维过渡金属碲化物材料是一类新兴的二维材料,由碲原子(Te)和过渡金属原子(如钼、钨、铌等)
2024-04-2931
3D打印电子皮肤具弯曲和感知能力
美国和印度科学家携手,利用具有可调谐电子和热生物传感能力的纳米工程水凝胶,借助3D打印技术,开发出一种新型电子皮肤。新皮肤可像人类皮肤一样弯曲、拉伸,并具有感知能力,有望应用于机器人、假肢、可穿戴设备、运动和健身、安全系统和人机交互等领域。相关研究论文发表于最新一期《先进功能材料》杂志。 人类皮肤是大脑与外界连接的“桥梁”,通过触摸、温度和压力为人体提供丰富的反
2024-04-2925
可打印非虹彩轻量结构色墨水问世
单层硅纳米球可产生明亮的结构颜色,且与视角无关。颜色可以通过球体的直径来控制,较小的颗粒较蓝,较大的颗粒较红。图片来源:日本神户大学 科技日报记者 张佳欣 日本神户大学开发了一种新方法,可产生永不褪色的结构色,且不受限于视角,还能被打印出来。这种材料对环境和生物的影响很小,而且可以薄涂,有望显著改善传统涂料的重量。研究论文发表在30日《美国化学会应用纳米材料》
2024-04-2925
中国“新三样”,这厢有“锂”
记者1月17日从自然资源部获悉,我国在四川雅江探获锂资源近百万吨,是亚洲迄今探明最大规模伟晶岩型单体锂矿。 “这为我国实现找锂重大突破,起到了示范作用!”自然资源部部长王广华兴奋地说。 锂是元素周期表第三号元素,自然界最轻的金属元素。作为“21世纪绿色能源金属”,对实现“碳中和”有重要意义。 1月15日,搭载5000多台新能源车的“BYD EXPLORE
2024-04-2935
我科学家新合成三个核素
近日,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与多家合作单位的科研人员分别合成了新核素锇-160、钨-156,以及锕-203。新核素锇-160、钨-156的合成首次明确给出了中子数为82的中子壳在缺中子核素一侧的演化情况,同时使我国的新核素研究进入一个新的核区。 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量子多体系统。不同数量的质子和中子,构成了具有不同性质的原子核,科学家把它们称为核素。合成
2024-04-2931
新植入设备能记录单神经元数月活动
拥有四层电极阵列的弹性材料封装神经探针。图片来源:哈佛大学 科技日报记者 刘霞 美国科学家开发出一种带有数十个传感器的柔性植入式设备,能持续数月稳定记录大脑内单个神经元的活动。最新研究对于进一步理解神经回路,研制需要高分辨率电生理信息的脑机接口至关重要。相关研究论文发表于《自然·纳米技术》杂志。 在获得高分辨率信息以及长时间测量之间,现有植入设备很难做到两全
2024-04-2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