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研发出首个室温超快氢负离子导体
我国科学家在室温下实现超快氢负离子传导!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陈萍研究员、曹湖军副研究员团队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材料设计研发策略,通过机械化学方法,在稀土氢化物——氢化镧晶格中故意制造大量的缺陷和纳米微晶,研发出首个室温环境下超快氢负离子导体。相关研究成果4月5日发表于《自然》杂志。 在某些条件下,一些材料经历有序—无序相变,而转变为具有高离子电导率和低迁移能垒的
2023-04-1834
按压10秒!柔性电子器件实现“乐高式”高效组装
柔性电子器件在人体健康检测、可穿戴设备等生物医学工程领域应用前景广泛。然而,在其组装中,连接不同模块的商用导电胶容易变形、断裂,接口不稳定性阻碍了相关领域的深入发展。21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发布最新科研成果: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基于双连续纳米分散网络的BIND界面,只需要按压10秒钟,即可实现柔性电子器件“乐高式”高效稳定组装。相关成果已发表于《自然》期
2023-04-1838
机器人液化后“越狱”,《终结者》情节成真
小机器人从固态变为液态,在磁场的引导下穿过“牢笼”,并通过放置在栏杆外的模具重新凝固,成功“越狱”。 这种科幻电影《终结者》中的情节,出现在中美科学家联合提出的“磁控固—液相变材料”的实验中。该研究由中山大学广东省传感技术与生物医疗仪器重点实验室、浙江大学流体动力与机电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卡内基梅隆大学软体机器人实验室合作完成。相关研究论文日前发表于国际期刊《物
2023-04-1841
石墨烯智能“人工喉”或助失声者重获新“声”
记者30日从清华大学获悉,该校集成电路学院教授任天令团队首次将被称为“黑金”的石墨烯转换成具有“收发一体”的可穿戴智能“人工喉”(WAGT),有望帮助语言障碍者重获新“声”。该成果发表在最新一期的《自然·机器智能》上。 在中国,每年有超过30万人由于意外或者癌症等疾病手术而失去声音——人类最简单最快速的通信交流方式。虽然目前有传统人工喉可以使用,但它们成本大、消
2023-04-1842
高分子材料基因组研发平台在上海问世
研发高强度、耐高温、轻质化、功能化兼具的先进树脂基复合材料,是解决航空航天等领域先进装备制造难题的关键。近日,高分子材料基因组研发平台在华东理工大学诞生。平台通过对高分子材料研发中的结构性能进行数据挖掘,并集成机器学习性能预测、结构设计、配方及工艺参数优化等功能,使高性能高分子材料的研发大大提速。 平台开发团队负责人、华东理工大学教授林嘉平表示,随着人工智能等新
2023-04-1846
新型电子皮肤可实时检测生理信号
实验结果表明,这种新型电子皮肤系统除了具有优异的柔性、透明性和电化学性能以及高灵敏度之外,充电后,它还可模仿人类皮肤感知功能,贴敷于人体皮肤实现对脉搏、吞咽、肢体运动等微弱生理信号和大范围肢体运动的多尺度人体活动的实时检测。 近日,兰州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兰伟教授领衔的柔性电子科研团队在电子皮肤领域取得新突破。团队提出的一种一体式自供能全透明柔性电子皮肤,一改
2023-04-1845
工信部:一批新材料关键共性技术已服务中小企业7.7万家
据工业和信息化部官网消息,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组织召开国家新材料重点平台工作会。会上指出,近年来我国已开发一批新材料关键共性技术,服务中小企业7.7万家。 会议指出,新材料产业是战略性、基础性产业,加快发展新材料产业对于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我国布局建设18个生产应用示范平台、13个测试评价平台和1个资源共享平台,推动一批关键材料加速生产应用
2023-04-1839
科学家让玻璃“返老还童
从高耸入云的摩天大楼,到小巧精致的计时腕表,玻璃的身影在生活中处处可见。 全国两会召开前,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建材集团总工程师、中建材玻璃新材料研究总院院长彭寿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要大力推动玻璃工业节能降碳,让中国的玻璃行业“向绿而行”。 事实上,玻璃不仅要“向绿而行”,也有望“返老还童”——随着服役时间增加,玻璃会产生老化现象,并通常伴随着物理、
2023-04-1839
中科大团队设计等离激元催化新材料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熊宇杰、龙冉研究团队设计了一类等离激元催化材料,发现其独特的界面耦合态直接电子激发机制,实现了可见光区和红外光区二氧化碳与水的高选择性转化。该技术使用广谱低强度光,甲烷产率高达0.55毫摩尔每克每小时,碳氢化合物的产物选择性达100%,是目前世界上光驱动二氧化碳转化速率的最高纪录。相关研究成果日前发表于《自然·通讯》。 通过人造材料,进行与自
2023-04-1835
我国科学家刷新光驱动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最高纪录
日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熊宇杰、龙冉研究团队设计了一类等离激元催化材料,发现其独特的界面耦合态直接电子激发机制,实现了可见光区和红外光区二氧化碳与水的高选择性转化。该技术使用广谱低强度光,甲烷产率高达0.55毫摩尔每克每小时,碳氢化合物的产物选择性达100%,是目前光驱动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的最高纪录。研究成果发表于《自然-通讯》。 通过人造材料,进行与自然界光
2023-04-1843
《自然》刊文称科学家发现室温超导新材料
美国研究人员取得了一项历史性成就,在足够低的温度和压力下创造了一种超导材料,并可用于实际应用。在最新一期《自然》杂志发表的一篇论文中,研究人员描述了这种氮掺杂氢化镥(NDLH),它在21摄氏度和1万个大气压条件下表现出超导性。 领导此项研究的罗切斯特大学机械工程和物理学助理教授兰加·迪亚斯表示,有了这种材料,环境超导和应用技术的曙光已经到来。 前序研究的争议
2023-04-1841
替代空调?彩色薄膜能助室内保持凉爽
随着气温飙升,空调的冷风令人舒爽,但空调设备需要大量能量,并且可能会泄漏强效温室气体。英国剑桥大学科学家26日在美国化学学会春季会议上报告了一种植物基薄膜替代品,它在阳光下会变得更凉爽,并具有多种质地和明亮的彩虹色。这种材料有朝一日可在不需要外部电源的情况下使建筑物、汽车和其他结构保持凉爽。 被动日间辐射冷却(PDRC)是表面自身热量散发到空中而不被空气吸收的能
2023-04-1838
新材料实现视神经最长距离再生
记者27日从首都医科大学获悉,该校教授李晓光团队在暨南大学苏国辉院士团队指导下,联合北京同仁医院王宁利教授团队,利用生物活性材料(睫状神经营养因子壳聚糖)促进成年大鼠完全离断的视神经长距离再生,并恢复视觉功能,从而成功修复成年大鼠的视觉系统。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自然》旗下期刊《信号转导与靶向治疗》上。 论文第一作者刘晓博士介绍,该生物活性材料能在生理温度下持续释
2023-04-1832
我国科学家成功创制“光晶体管”
纳米尺度的光电融合是未来高性能信息器件的重要发展路线。如何在纳米尺度对光进行精准操控是其中最关键的科学问题。 利用极化激元是实现纳米尺度光操控的新思路。2月10日,《科学》报道了一项极化激元领域的重要进展。经过十多年的不懈努力,国家纳米科学中心戴庆研究团队实现了极化激元的高效激发和长程传输。在此基础上,他们成功创制“光晶体管”,实现纳米尺度光正负折射调控,显著提
2023-04-1845
磁存储材料新技术可提升信息存储速度和密度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信息存储尤为关键。记者了解到,近期我国科研人员突破了原子级平整反铁磁金属单晶薄膜的关键制备技术,使超快速响应超高密度反铁磁随机存取存储器的研制成为可能,有望大幅提升手机、计算机等信息产品运行速度。 该研究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材料学院磁性功能材料研究团队、华中科技大学物理学院、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加工平台合作完成,相关成果近日在国
2023-04-1858
中国科大提出钙钛矿太阳电池新结构方案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徐集贤团队与合作者针对钙钛矿太阳电池中长期普遍存在的“钝化-传输”矛盾问题,提出了一种命名为PIC(多孔绝缘接触)的新型结构和突破方案,基于严格的模型仿真和实验给出了PIC方案的设计原理和概念验证,实现了p-i-n反式结构器件稳态认证效率的世界纪录,并在多种基底和钙钛矿组分中展现了普遍的适用性。2月17日,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科学》杂志上。
2023-04-1844
“三高”近红外钙钛矿LED问世
23日,记者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该校崔林松教授课题组与国外同行合作,实现了兼具高亮度、高效率和高稳定性的近红外钙钛矿发光二极管,器件的最大外量子效率高达23.8%,器件预期寿命可达5万小时以上,器件性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解决了该领域重要难题。相关研究成果日前发表于《自然》杂志。 崔林松介绍,“发光亮度、外量子效率和稳定性是决定钙钛矿LED走向商业化应用的关键
2023-04-1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