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资讯文章首页 资讯文章分类 切换频道

《自然》刊文称科学家发现室温超导新材料

2023-04-18 15:00IP属地 广东佛山410科技日报

  美国研究人员取得了一项历史性成就,在足够低的温度和压力下创造了一种超导材料,并可用于实际应用。在最新一期《自然》杂志发表的一篇论文中,研究人员描述了这种氮掺杂氢化镥(NDLH),它在21摄氏度和1万个大气压条件下表现出超导性。

  领导此项研究的罗切斯特大学机械工程和物理学助理教授兰加·迪亚斯表示,有了这种材料,环境超导和应用技术的曙光已经到来。

  前序研究的争议

  一个多世纪以来,科学家们一直在追求凝聚态物理学的这一突破。超导材料有两个关键特性:电阻消失,以及被排出的磁场绕过超导材料。这些材料具有巨大的应用价值,如无损耗输电电网、无摩擦悬浮高速列车、更实惠的医学成像和扫描技术、用于数字逻辑和存储的更高效电子设备,以及使用磁场限制等离子体实现聚变的托卡马克装置等等,最后一项也被认为是未来无限能量的来源之一。

  此前,迪亚斯团队在《自然》和《物理评论快报》的论文中报道了两种材料——碳质硫氢化物和超氢化钇,分别在21摄氏度/267GPa和零下11摄氏度/180GPa下具有超导性。

  鉴于最新发现的重要性,迪亚斯团队竭尽全力记录他们的研究,并消除上一篇《自然》论文发表后被撤稿招致的批评。《自然》已于2022年撤下此前的论文,《物理评论快报》的论文也受到一些同行质疑。相比于上一篇论文从投出到被接收仅用了不到10天,最新论文的审稿流程更加漫长。迪亚斯教授表示,论文经历了5轮审稿,他们提供了原始数据和样本,最终得以发表。

  迪亚斯说,之前的论文已重新提交给《自然》,其中包含验证早期工作的新数据。这些新数据是在阿贡国家实验室和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等外部收集的,并有科学家在现场观看超导转变的演示。

  它的名称来自《星际迷航》

  近年来,通过将稀土金属与氢结合,然后添加氮或碳而产生的氢化物,为研究人员提供了制造超导材料的诱人“工作配方”。除了钇,研究人员还使用了其他稀土金属。然而,所得化合物在仍然无法实际应用的温度或压力下变得超导。

  研究团队此次将目光投向了元素周期表的其他地方。迪亚斯说,镥看起来是“一个值得尝试的好候选物”。它在其f轨道配置中具有高度局部化的完全填充的14个电子,可抑制声子软化并增强在环境温度下发生超导性所需的电子—声子耦合。

  迪亚斯表示,与碳一样,氮具有刚性原子结构,可用于在材料内形成更稳定的笼状晶格,并使低频光学声子变硬。这种结构为在较低压力下发生超导性提供了稳定性。

  团队创造了一种由99%的氢气和1%的氮气组成的气体混合物,将其放入装有纯镥样本的反应室中,并让这些成分在200摄氏度下反应两到三天。

  论文称,由此产生的镥—氮—氢化合物最初是一种“有光泽的蓝色”。然后,当化合物在金刚石砧座中被压缩时,发生了“惊人的视觉转变”:在超导性开始时从蓝色变为粉红色,然后变为亮红色的非超导金属态。

  研究人员幽默地为这种状态的材料取名为“Reddmatter”,即电影《星际迷航》中创建的材料名。

  我们正处于现代超导时代

  诱导超导性所需的压力,比之前在迪亚斯实验室中产生的低压低近两个数量级。迪亚斯表示,“通向超导消费电子产品、能量传输线、运输和显著改进聚变磁约束的途径,现在已成为现实。我们现在正处于现代超导时代。”他预测,掺氮的氢化镥将大大加快托卡马克机器的研发进程以实现聚变。托卡马克装置不是使用强大的会聚激光束来内爆燃料颗粒,而是依靠环形外壳发出的强磁场来捕获、保持和点燃过热等离子体。

  迪亚斯还表示,氮掺杂氢化镥在室温下会产生“巨大的磁场”,而这“将成为新兴技术的游戏规则改变者”。更令人兴奋的是,有可能利用超导实验积累的数据训练机器学习算法,以预测其他可能的超导材料。

  

举报
收藏 0
打赏 0
评论 0
软体机器人能轻松爬过环路和弯道
  软体机器人由多个部分组成,这些部分可折叠成扁平圆盘并延伸成圆柱体。图片来源:普林斯顿大学  科技日报记者 张梦然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和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工程师,将古代折纸技术和现代材料科学结合起来,创造出一种软体机器人,可轻松穿过迷宫。发表在最新一期《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杂志上的文章中,研究人员描述了他们用模块化的圆柱形部件创建机器人的过程。  软体机器人的转向一

2024-06-0833

液氨冷气微推进系统首次成功用于深空探测
  记者8日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获悉,天都二号通导技术试验星冷推系统近日顺利完成卫星动量轮卸载,助推卫星完成高精度轨道姿态控制。这是液氨冷气微推进系统在深空探测领域的首次成功应用。  天都二号推进分系统由航天科技集团六院801所研制。该系统创新采用一体化模块设计的液化气恒压冷气推进方案,干重1公斤,推力10毫牛,具有推力精度高、质量轻、成本低的特点。据悉,这种高度集成化

2024-04-2937

全球首次!内蒙古白云鄂博发现重稀土新矿物
  科技日报记者 张景阳  记者15日从内蒙古科技厅获悉,在刚刚结束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战略性关键金属超常富集成矿动力学》重大研究计划集成项目2023年度进展报告会上,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教授李国武正式宣布,在包头白云鄂博发现一种全新结构重稀土新矿物——白云钇钡矿。  白云钇钡矿的发现,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李献华主持的“白云鄂博超大型REE-Nb矿床的时空演化和资源量”

2024-04-2934

我科学家在全钙钛矿光伏组件领域取得新突破
  记者日前从南京大学获悉:该校现代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谭海仁教授课题组在大面积全钙钛矿光伏组件领域取得了新突破。经国际第三方权威机构认证,谭海仁课题组研制的全钙钛矿光伏组件的稳态光电转换效率高达24.5%,刷新此类组件的世界纪录。这一研究成果于2月23日发表在《科学》期刊。  钙钛矿是新型太阳能电池的重点研发方向之一。2018年以来,谭海仁课题组致力于新型全钙钛矿叠层

2024-04-2932

秸秆变黄金!我国科研团队利用农林废弃物成功制备出高性能二维碳材料
科技日报记者 吴长锋 实习记者 洪敬谱  记者2月28日从合肥工业大学获悉,该校机械工程学院生物质低碳技术与装备研究所马培勇教授团队利用农林废弃物成功制备出高性能二维碳材料,该材料在储能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相关成果近日发表于国际期刊《先进功能材料》。  在能源战略转型背景下,发展可再生洁净能源和高效储能装置对“双碳”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二维多孔碳材料独特的结构

2024-04-2926

石英玻璃激光冷却幅度创纪录
  科技日报记者 张佳欣  来自德国弗劳恩霍夫应用光学与精密工程研究所和美国新墨西哥大学的一个研究团队首次通过激光制冷方式,成功地将石英玻璃从室温冷却了67开尔文。最新一期《光学快报》杂志上报道了这项研究成果。  激光激发的掺镱石英玻璃棒。  图片来源:德国弗劳恩霍夫应用光学和精密工程研究所  人们通常将激光与材料加热联系在一起,如切割、钻孔、焊接,在金属或石制物体上

2024-04-2927

中国科学家合成新核素锇-160和钨-156
总台央视记者 帅俊全 褚尔嘉  记者从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获悉,该所与合作单位组成的科研团队近期首次合成了新核素锇-160、钨-156。相关成果2月15日在国际学术期刊《物理评论快报》(Physical Review Letters)发表。  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量子多体系统。不同数量的质子和中子,构成了具有不同性质的原子核,科学家们把它们称为核素。合成和研

2024-04-2936

​我国首条万吨级阻燃莱赛尔纤维生产线一次开车成功
  科技日报记者 刘园园  记者11日获悉,通用技术集团所属通用技术高新材料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通用技术新材)阻燃莱赛尔(Lyocell)纤维万吨级生产线日前一次开车成功。这是我国首条万吨级阻燃莱赛尔纤维生产线。  我国首条万吨级阻燃莱赛尔纤维生产线一次开车成功。  该生产线成套技术由通用技术新材所属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纺院)自主研发,具有自主知识

2024-04-2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