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高强度陶瓷材料可耐2000℃高温
科技日报记者 叶青 通讯员 华轩 华南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褚衍辉研究团队通过多尺度结构设计,成功制备了兼具超强力学强度和高隔热性的高熵多孔硼化物陶瓷材料。同时,该材料还展现出了2000℃高温稳定性。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刊发于国际期刊《先进材料》。 随着飞行速度的不断提升,新一代高超声速飞行器对隔热材料的力学强度、热导率和耐温性提出了更严苛的要求。兼具优异力学
2024-04-2926
我国科学家实现二维金属碲化物材料的批量制备
科技日报记者 陆成宽 4月3日,《自然》在线发表了一项关于二维金属碲化物材料的重要进展。来自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和北京大学的科研人员,在二维过渡金属碲化物材料的批量制备方向取得新进展,为二维过渡金属碲化物材料的规模化制备提供了可能。 二维过渡金属碲化物材料是一类新兴的二维材料,由碲原子(Te)和过渡金属原子(如钼、钨、铌等)
2024-04-2931
3D打印电子皮肤具弯曲和感知能力
美国和印度科学家携手,利用具有可调谐电子和热生物传感能力的纳米工程水凝胶,借助3D打印技术,开发出一种新型电子皮肤。新皮肤可像人类皮肤一样弯曲、拉伸,并具有感知能力,有望应用于机器人、假肢、可穿戴设备、运动和健身、安全系统和人机交互等领域。相关研究论文发表于最新一期《先进功能材料》杂志。 人类皮肤是大脑与外界连接的“桥梁”,通过触摸、温度和压力为人体提供丰富的反
2024-04-2925
可打印非虹彩轻量结构色墨水问世
单层硅纳米球可产生明亮的结构颜色,且与视角无关。颜色可以通过球体的直径来控制,较小的颗粒较蓝,较大的颗粒较红。图片来源:日本神户大学 科技日报记者 张佳欣 日本神户大学开发了一种新方法,可产生永不褪色的结构色,且不受限于视角,还能被打印出来。这种材料对环境和生物的影响很小,而且可以薄涂,有望显著改善传统涂料的重量。研究论文发表在30日《美国化学会应用纳米材料》
2024-04-2925
中国“新三样”,这厢有“锂”
记者1月17日从自然资源部获悉,我国在四川雅江探获锂资源近百万吨,是亚洲迄今探明最大规模伟晶岩型单体锂矿。 “这为我国实现找锂重大突破,起到了示范作用!”自然资源部部长王广华兴奋地说。 锂是元素周期表第三号元素,自然界最轻的金属元素。作为“21世纪绿色能源金属”,对实现“碳中和”有重要意义。 1月15日,搭载5000多台新能源车的“BYD EXPLORE
2024-04-2935
我科学家新合成三个核素
近日,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与多家合作单位的科研人员分别合成了新核素锇-160、钨-156,以及锕-203。新核素锇-160、钨-156的合成首次明确给出了中子数为82的中子壳在缺中子核素一侧的演化情况,同时使我国的新核素研究进入一个新的核区。 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量子多体系统。不同数量的质子和中子,构成了具有不同性质的原子核,科学家把它们称为核素。合成
2024-04-2931
新植入设备能记录单神经元数月活动
拥有四层电极阵列的弹性材料封装神经探针。图片来源:哈佛大学 科技日报记者 刘霞 美国科学家开发出一种带有数十个传感器的柔性植入式设备,能持续数月稳定记录大脑内单个神经元的活动。最新研究对于进一步理解神经回路,研制需要高分辨率电生理信息的脑机接口至关重要。相关研究论文发表于《自然·纳米技术》杂志。 在获得高分辨率信息以及长时间测量之间,现有植入设备很难做到两全
2024-04-2924
新型高强高导耐热铝合金材料制备成功
科技日报昆明2月18日电 (记者赵汉斌)记者18日从昆明理工大学获悉,该校研究团队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合作,近期在高强高导耐热铝合金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制备出强度、导电率及耐热性良好匹配的铝—锆—钪合金导线,在绿色铝、钛产业和先进制造业方面实现了新突破。 高强高导耐热铝合金是架空输电线路电缆用关键基础材料。研究表明,实现铝—锆—钪合金强度、导电率和耐热性能的协同提升,将
2024-04-2925
很神奇!“不插电”的发光发电纤维 东华大学科研团队在智能纤维领域取得重要突破
你见过穿上身就能发光发电的纤维吗?你期待智能可穿戴设备实现哪些功能? 4月5日,东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先进功能材料课题组在《科学》上发表研究论文。 该研究提出了基于“人体耦合”的能量交互机制,并成功研发出集无线能量采集、信息感知与传输等功能于一体的新型智能纤维,由其编织制成的智能纺织品无需依赖芯片和电池便可实现发光显示、触控等人机交互功能。 这一突破性成
2024-04-2928
激光诱导非磁性材料室温下产生磁性,有助研发更快更节能信息传输和存储技术|总编辑圈点
2024-04-2926
我国科研团队牵头建立首个矿物超族分类命名方案获得批准
碳锶铈矿超族矿物晶体结构模型图与分类边界三元图。(受访者供图) 新华社记者 白佳丽 日前,由侯增谦院士团队牵头国际研究小组建立的碳锶铈矿超族分类命名方案获得国际矿物学协会新矿物命名及分类委员会(IMA-CNMNC)的正式批准。“这是第一个由我国科研团队主导建立的矿物超族分类命名体系。”中国新矿物及矿物命名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谷湘平介绍。 碳锶铈矿超族是含水稀
2024-04-2930
核探测技术应用前景广阔
机场防爆检查时,工作人员拿一个小纸片在旅客身上或行李上一擦,再将小纸片放进仪器,如果没有异常情况,旅客们在等待数秒钟之后,就会被告知可以通过。这种安检技术名为离子迁移谱技术,是核探测技术的一项应用。 中核集团首席专家、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原子能院”)副总工程师王国宝介绍:“‘小纸片’的技术原理是用采样试纸擦拭后,把肉眼不可见的微小颗粒物质采集下来,插
2024-04-2926
突破7000万吨!中国有色金属更“出色”
被称为“现代工业基石”的有色金属,正在各领域不断“显色”。 最新数据来了!我国十种常用有色金属产量为7469.8万吨,首次突破7000万吨。产量更高,成色更足,我国不断向有色金属工业强国迈进。 Au、Mg、Cu……当“元素周期表”里的一个个元素符号走进现实,产生了很多奇妙的“化学反应”。高速铁路的车身,航天器的结构材料,生活中的零食包装袋、眼镜框架,医院里的人
2024-04-2928
新材料大幅提升太阳能电池量子效率
2024-04-2924
多功能“超材料”可实时调整形状和机械性,有助软体机器人更适应环境
科技日报记者 刘霞 据物理学家组织网6日报道,韩国蔚山科学技术院(UNIST)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新型多功能材料,能实时动态调整其形状和力学性能。研究团队表示,这种突破性“超材料”超越了现有材料的局限性,为开发全适应性软体机器人和智能交互机器打下了基础。相关论文发表于最新一期《先进材料》杂志。实验示意图。图片来源:《先进材料》杂志 受章鱼等生物启发研制出的软体机器人
2024-04-2930
我国科学家基于液态金属构建“人工树叶”取得新进展
新华社沈阳2月27日电(记者王莹)近日,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沈阳材料科学国家研究中心刘岗研究员团队与国内外多个研究团队合作,研制出将半导体颗粒嵌入液态金属实现规模化成膜的新技术,并构建出形神兼备的新型“人工树叶”,其具有类似树叶的功能,可实现太阳能到化学能的转化。相关研究成果以“液态金属镶嵌的人工光合成膜”为题发表于国际权威杂志《自然·通讯》上。 太阳能光催化分解水
2024-04-2931
矿物形式的非常规超导体发现
科技日报记者 张佳欣 美国艾姆斯国家实验室科学家发现了第一种非常规超导体,其化学成分在自然界中也能找到。密硫铑矿是自然界中仅有的4种在实验室培养后可作为超导体的矿物之一。研究表明,它的性质类似于高温超导体。这一发现进一步加深了科学家对超导性的理解,有望在未来带来更可持续、更经济的基于超导体的技术。研究人员培育的密硫铑矿晶体。图片来源:美国能源部艾姆斯国家实验室
2024-04-2921
科学家合成5种新同位素
新同位素有助科学家理解并完善基础核物理。图片来源:FRIB/密歇根州立大学 科技日报记者 刘霞 美国、日本和韩国的研究人员组成的国际科研团队,创造出5种新同位素,分别是钚-182、钚-183、镱-186、镱-187和镥-190。这些元素或许是首次在地球上出现,有助科学家揭示有关地球和宇宙的秘密。相关论文发表于新一期《物理评论快报》杂志。 上述5种同位素是美国
2024-04-2933
实验确定催化氨生产的反应机理
光电子能谱仪器可以在高压下研究催化剂表面。图片来源:彼得·安曼 科技日报记者 张佳欣 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研究人员首次研究了氮和氢生成氨时铁和钚催化剂的表面特性。这一成果为更好了解催化过程,找到更高效材料,为化工行业绿色转型打开了大门。研究结果发表在10日的《自然》杂志上。 哈伯法是一种通过氮气及氢气产生氨气的方法。利用该方法生产的氨年产量为1.1亿吨,而氨是目
2024-04-2925
菱形堆垛三层石墨烯中发现电子和声子的强相互作用
科技日报记者 陆成宽 记者14日获悉,来自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等单位的科研人员,通过研究三层石墨烯的菱形堆垛结构发现,在菱形堆垛三层石墨烯中,电子和红外声子之间具有强相互作用,这有望应用于光电调制器和光电芯片等领域。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自然·通讯》杂志。 近年来,三层石墨烯引发了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通常,三层石墨烯可呈现出两种不同的堆叠几何构
2024-04-2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