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性传感器材料样品图
生物前沿
本报记者张晔通讯员南黎
用一块特殊的力-电转换生物材料,制成一个厚度200微米的柔性传感器(正常血管厚度的十分之一),包裹在血管或者心脏周围,就能在手机等外围设备上清晰记录心血管系统在血栓形成初期、中期和末期的全身血液压力的细微变化,同时更精确、实时地反映病变位置在发病初期由于组织和细胞异化所造成的心血管壁外压力的微小差异。
科技日报记者近日从南京理工大学获悉,该校冯章启教授课题组创造了一种通过监测心血管壁外微应力变化构建的心血管疾病超前预测和术后实时追踪的新方法。目前,该课题组取得阶段性技术突破,并已完成动物临床医学评价。相关研究近期发表在国际纳米技术和纳米器件领域顶级期刊《美国化学学会-纳米材料与器件》上。
新型纳米材料实现高效生物力-电转换
心血管疾病是威胁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血管是否通畅关系到整个心血管系统能否正常运作。血栓是血流在血管内面剥落处或修补处的表面所形成的小块。在可变的流体依赖型中,血栓由不溶性纤维蛋白、沉积的血小板、积聚的白细胞和陷入的红细胞组成。
专家称,心血管疾病的“超前预测”和“术后实时追踪”是临床有效诊断此类疾病的关键所在,特别是针对需要血管肿瘤切除、心脏内支架、瓣膜、血管置换和血管内支架等重症心血管疾病患者。然而,现行的各类分子筛查和影像学技术由于缺乏精准的特异性识别功能,使心血管疾病的超前预测和实时追踪成为临床诊疗的世界性技术难题。
冯章启课题组长期致力于生物电子材料与纳米器件的开发,试图通过监测心血管壁外微应力的变化构建心血管疾病超前预测和实时追踪的新方法。
据论文第一作者李通博士介绍,此次他们首创了一种具有高效生物力-电转换性能的柔性纳米纤维材料,它的厚度仅有200微米,并能够精确感受压强变化,再以电压形式表现出来。
该材料含有丰富的力-电转换偶极子,在仅1000帕斯卡的微压强作用下即可产生每立方厘米1154伏的电压,并具备优异的稳定性、敏感性以及生物相容性。
植入体内后可通过手机实时监测心血管
基于此,该课题组设计制造了一种柔性的植入式压力传感器。他们将该传感器植入到实验动物(成年猪)体内的外周血管和心脏部位,其不仅清晰记录了心血管系统在血栓形成初期、中期和末期的全身血液压力的细微变化,同时输出的压力信号更精确,实时地反映了病变位置在发病初期由于组织和细胞异化所造成的心血管壁外压力的微小差异。
“正常人的血压是有频率性的跳动,但是当血管出现了一些组织或者细胞异化的时候,那么探测仪上就会产生一个波动的信号,无论它是变大或变小,都是紊乱的,我们一旦探测到这个紊乱的信号,与内部存储的信号不匹配的话,就会发出一些警告,表明血管可能出现问题。”冯章启介绍说。
未来,该柔性传感器可伴随心血管手术一同植入体内,通过无线信号发射器的引入,医护人员即可在手机等客户端对患者的心血管系统的病变情况进行实时追踪和诊断。
冯章启解释说:“我们把它转换成可以遥感输出的一个电信号,可以在未来的技术中,把它改造成用手机接收的信号,手机接收到信号后,可以把这个信号分享给医院,这样就可以做到实时远程监控。”
同时,这一超灵敏柔性植入式压力传感器的成功研制也为体内微应力的精准检测提供了可参考的新方法,对临床实时、精准测量脑颅压、肾脏压、眼压等具有极大的技术推动作用。
软体机器人能轻松爬过环路和弯道
软体机器人由多个部分组成,这些部分可折叠成扁平圆盘并延伸成圆柱体。图片来源:普林斯顿大学 科技日报记者 张梦然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和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工程师,将古代折纸技术和现代材料科学结合起来,创造出一种软体机器人,可轻松穿过迷宫。发表在最新一期《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杂志上的文章中,研究人员描述了他们用模块化的圆柱形部件创建机器人的过程。 软体机器人的转向一
2024-06-0833
液氨冷气微推进系统首次成功用于深空探测
记者8日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获悉,天都二号通导技术试验星冷推系统近日顺利完成卫星动量轮卸载,助推卫星完成高精度轨道姿态控制。这是液氨冷气微推进系统在深空探测领域的首次成功应用。 天都二号推进分系统由航天科技集团六院801所研制。该系统创新采用一体化模块设计的液化气恒压冷气推进方案,干重1公斤,推力10毫牛,具有推力精度高、质量轻、成本低的特点。据悉,这种高度集成化
2024-04-2937
全球首次!内蒙古白云鄂博发现重稀土新矿物
科技日报记者 张景阳 记者15日从内蒙古科技厅获悉,在刚刚结束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战略性关键金属超常富集成矿动力学》重大研究计划集成项目2023年度进展报告会上,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教授李国武正式宣布,在包头白云鄂博发现一种全新结构重稀土新矿物——白云钇钡矿。 白云钇钡矿的发现,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李献华主持的“白云鄂博超大型REE-Nb矿床的时空演化和资源量”
2024-04-2934
我科学家在全钙钛矿光伏组件领域取得新突破
记者日前从南京大学获悉:该校现代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谭海仁教授课题组在大面积全钙钛矿光伏组件领域取得了新突破。经国际第三方权威机构认证,谭海仁课题组研制的全钙钛矿光伏组件的稳态光电转换效率高达24.5%,刷新此类组件的世界纪录。这一研究成果于2月23日发表在《科学》期刊。 钙钛矿是新型太阳能电池的重点研发方向之一。2018年以来,谭海仁课题组致力于新型全钙钛矿叠层
2024-04-2932
秸秆变黄金!我国科研团队利用农林废弃物成功制备出高性能二维碳材料
科技日报记者 吴长锋 实习记者 洪敬谱 记者2月28日从合肥工业大学获悉,该校机械工程学院生物质低碳技术与装备研究所马培勇教授团队利用农林废弃物成功制备出高性能二维碳材料,该材料在储能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相关成果近日发表于国际期刊《先进功能材料》。 在能源战略转型背景下,发展可再生洁净能源和高效储能装置对“双碳”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二维多孔碳材料独特的结构
2024-04-2926
石英玻璃激光冷却幅度创纪录
科技日报记者 张佳欣 来自德国弗劳恩霍夫应用光学与精密工程研究所和美国新墨西哥大学的一个研究团队首次通过激光制冷方式,成功地将石英玻璃从室温冷却了67开尔文。最新一期《光学快报》杂志上报道了这项研究成果。 激光激发的掺镱石英玻璃棒。 图片来源:德国弗劳恩霍夫应用光学和精密工程研究所 人们通常将激光与材料加热联系在一起,如切割、钻孔、焊接,在金属或石制物体上
2024-04-2927
中国科学家合成新核素锇-160和钨-156
总台央视记者 帅俊全 褚尔嘉 记者从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获悉,该所与合作单位组成的科研团队近期首次合成了新核素锇-160、钨-156。相关成果2月15日在国际学术期刊《物理评论快报》(Physical Review Letters)发表。 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量子多体系统。不同数量的质子和中子,构成了具有不同性质的原子核,科学家们把它们称为核素。合成和研
2024-04-2936
我国首条万吨级阻燃莱赛尔纤维生产线一次开车成功
科技日报记者 刘园园 记者11日获悉,通用技术集团所属通用技术高新材料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通用技术新材)阻燃莱赛尔(Lyocell)纤维万吨级生产线日前一次开车成功。这是我国首条万吨级阻燃莱赛尔纤维生产线。 我国首条万吨级阻燃莱赛尔纤维生产线一次开车成功。 该生产线成套技术由通用技术新材所属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纺院)自主研发,具有自主知识
2024-04-2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