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3D打印技术制作电池具有独特的优势,例如产品小型化、可自主成型和可控制宏微观结构等。然而,由于金属锂的打印比较困难,3D打印金属锂电池(LMBs)还没有研制成功。
美国西北大学的Cao博士团队首次通过使用纤维素纳米纤维(CNF)的3D打印技术制造出高性能的锂金属微电池(LMB),该纤维是地球上最丰富的生物聚合物之一,如图1。CNF水溶液具有天然独特的剪切稀化特性,是3D打印油墨的理想候选材料。首先,当CNF溶解在水中时,每个纤维素分子上丰富的羟基(每个重复单元6个)在单个纤维之间以及与水分子之间形成强氢键。这种强氢键造成了高保水率(高达98%),并赋予油墨独特的粘弹性性能;其次,由于CNF具有极高的负zeta电位(≈60mv),它可以作为表面活性剂帮助分散水溶液中的其他材料。由于这两个特性,CNF可以用作增粘剂,优化其他材料的印刷性能。并且纳米纤维素具有较高的杨氏模量,约为145-150GPa,这有利于在去除作为支架材料的水后保持结构的完整性。
图1纤维素纳米纤维打印锂离子支架示意图
CNF凝胶独特的剪切稀化特性使得打印LiFePO4电极和稳定的锂离子嵌入支架成为可能,该团队还对CNF凝胶的印刷性能进行了研究,如图2。此外,CNF支架的多孔结构也有助于提高离子的可到达性,降低锂阳极的局部电流密度,所以由于锂离子不均匀地嵌入/脱离所造成的的枝晶也会被抑制。该团队将第一原理密度函数理论与相场模型相结合,进行了多尺度计算,结果表明多孔结构具有更均匀的锂沉积。因此,使用3D打印锂阳极和LiFePO4阴极构建的全电池在10C的充放电速率下显示出80mAhg−1的高容量,即使在3000次循环后,容量保持率仍为85%。
图23D打印纤维素纳米纤维框架
全球首次!内蒙古白云鄂博发现重稀土新矿物
科技日报记者 张景阳 记者15日从内蒙古科技厅获悉,在刚刚结束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战略性关键金属超常富集成矿动力学》重大研究计划集成项目2023年度进展报告会上,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教授李国武正式宣布,在包头白云鄂博发现一种全新结构重稀土新矿物——白云钇钡矿。 白云钇钡矿的发现,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李献华主持的“白云鄂博超大型REE-Nb矿床的时空演化和资源量”
2024-04-2934
秸秆变黄金!我国科研团队利用农林废弃物成功制备出高性能二维碳材料
科技日报记者 吴长锋 实习记者 洪敬谱 记者2月28日从合肥工业大学获悉,该校机械工程学院生物质低碳技术与装备研究所马培勇教授团队利用农林废弃物成功制备出高性能二维碳材料,该材料在储能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相关成果近日发表于国际期刊《先进功能材料》。 在能源战略转型背景下,发展可再生洁净能源和高效储能装置对“双碳”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二维多孔碳材料独特的结构
2024-04-2926
新电极材料可助力海水高效电解
科技日报海口1月3日电 (记者王祝华 通讯员张子森 郑润泽)3日,记者从海南大学获悉,该校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邓意达教授团队制备出一种由原位钼酸根离子调控的高抗腐蚀性镍铁海水电极材料,可助力海水高效电解。这项研究为设计氧阴离子修饰型催化剂提供了新的视角,有助于推动海水电解技术的实际应用。相关论文已于近日发表在国际知名期刊《先进能源材料》上 邓意达介绍,氢能被视为未
2024-04-2930
可打印非虹彩轻量结构色墨水问世
单层硅纳米球可产生明亮的结构颜色,且与视角无关。颜色可以通过球体的直径来控制,较小的颗粒较蓝,较大的颗粒较红。图片来源:日本神户大学 科技日报记者 张佳欣 日本神户大学开发了一种新方法,可产生永不褪色的结构色,且不受限于视角,还能被打印出来。这种材料对环境和生物的影响很小,而且可以薄涂,有望显著改善传统涂料的重量。研究论文发表在30日《美国化学会应用纳米材料》
2024-04-2925
我科学家新合成三个核素
近日,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与多家合作单位的科研人员分别合成了新核素锇-160、钨-156,以及锕-203。新核素锇-160、钨-156的合成首次明确给出了中子数为82的中子壳在缺中子核素一侧的演化情况,同时使我国的新核素研究进入一个新的核区。 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量子多体系统。不同数量的质子和中子,构成了具有不同性质的原子核,科学家把它们称为核素。合成
2024-04-2931
很神奇!“不插电”的发光发电纤维 东华大学科研团队在智能纤维领域取得重要突破
你见过穿上身就能发光发电的纤维吗?你期待智能可穿戴设备实现哪些功能? 4月5日,东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先进功能材料课题组在《科学》上发表研究论文。 该研究提出了基于“人体耦合”的能量交互机制,并成功研发出集无线能量采集、信息感知与传输等功能于一体的新型智能纤维,由其编织制成的智能纺织品无需依赖芯片和电池便可实现发光显示、触控等人机交互功能。 这一突破性成
2024-04-2928
我国科学家基于液态金属构建“人工树叶”取得新进展
新华社沈阳2月27日电(记者王莹)近日,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沈阳材料科学国家研究中心刘岗研究员团队与国内外多个研究团队合作,研制出将半导体颗粒嵌入液态金属实现规模化成膜的新技术,并构建出形神兼备的新型“人工树叶”,其具有类似树叶的功能,可实现太阳能到化学能的转化。相关研究成果以“液态金属镶嵌的人工光合成膜”为题发表于国际权威杂志《自然·通讯》上。 太阳能光催化分解水
2024-04-2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