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从华中科技大学获悉,中国工程院瞿金平院士团队研发了一种新型淡水收集泡沫材料,相关研究成果日前发表在学术期刊《Small》上。
“这种泡沫材料具备良好的超疏水性、耐酸碱性、耐热性和主动/被动除冰性,这些特性能保证其在户外实际应用中长时间工作。”团队成员吴婷表示,他们提出的全天候淡水收集材料制备方法,为解决全球水资源短缺问题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解决方案。
实现多种性能协同提升
淡水资源在所有生物的生命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以高效经济的方式生产淡水,对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受全球气候变暖等影响,淡水资源日益稀缺。
太阳能光热界面蒸发集水是通过光热转换收集太阳能,并将其转换为热能加热界面海水,从而产生高温蒸汽以生产淡水的方法,是目前解决全球淡水资源短缺最有前途和绿色可持续的解决方案之一。防雾集水是通过捕捉空气中的雾气以生产淡水的方法,作为一种绿色、低成本的水收集方法,也得到了广泛关注。
此前,该团队已在太阳能光热界面蒸发集水和防雾集水方面开展了许多相关工作。然而,作为解决目前淡水资源危机的有效途径,这两种方法存在各自的局限性。为此,该团队尝试将两种功能集成起来,开发一种全天候的淡水收集材料。
沙漠中的淡水资源十分匮乏,基于自身生存环境,沙漠甲虫身体表面由疏水凹槽和亲水凸包构成,形成了异质润湿状态,从而可以快速收集夜晚或清晨空气中的雾气。
受沙漠甲虫的启发,该团队采用工业化的微挤出压缩成型技术,制备了一种具有三维互连开孔结构的微/纳结构聚乙烯/碳纳米管(MN-PCG)泡沫材料。
“同时平衡几种本身存在矛盾关系的性能,是我们在制备过程中遇到的最大困难。”吴婷说,如想要界面蒸发性能好,就需连通蒸汽逃逸通道,即较高的泡沫开孔率,然而这样一来又会大幅度降低材料的力学性能;又比如要防雾集水性能好,需构建异质润湿微纳结构表面,但是这可能损失材料的界面蒸发性能。
最终,历时3年攻坚克难,团队通过大量的理论分析和实验探索,对材料配方和成型工艺进行调控和优化,实现了多种性能的平衡和协同提升。
集水新材料绿色环保
吴婷说,MN-PCG泡沫材料制备过程大体可分为两步,首先以聚乙烯为聚合物基体、无水硫酸钠为牺牲性模板、碳纳米管为光热填料,采用该团队自主研发的聚合物成型加工设备进行熔融共混加工,实现微米级无水硫酸钠和纳米级碳纳米管在聚乙烯基体中的均匀分散,得到复合材料熔体;复合材料熔体被挤到表面附有微纳结构模板的模具型腔中进行压缩成型,获得微纳结构复合材料。
第二步,利用水将微纳结构复合材料内部的牺牲性模板去除,从而获得具有三维互连开孔结构的泡沫材料;此外,利用外力将表面的微纳结构模板脱除,即在泡沫材料的表面形成微纳结构,从而实现MN-PCG泡沫材料的设计与制备。
该材料表面的三维微/纳结构为微小水滴提供了充足的成核点以从潮湿空气中收集水分,在夜间实现了每平方厘米每小时1451毫克的雾收集效率。聚乙烯基体中均匀分散的碳纳米管和氧化石墨烯@碳纳米管涂层,赋予了MN-PCG泡沫材料优异的光热性能。得益于优异的光热性能和互连的蒸汽逃逸通道,MN-PCG泡沫材料在1个太阳光照下获得了每平方米每小时2.42千克的优异蒸发速率。
因此,通过集成太阳能光热界面蒸发集水和防雾集水,MN-PCG泡沫材料可实现日均每平方米35千克的集水量。
“最为关键的是,制作该特殊材料的原材料都是绿色环保材料,且我们最终收集到的淡水,已达到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饮用水标准,可以直接饮用。”吴婷表示,团队研发的集水新材料为后续水资源处理节约了过滤成本。
未来,这种新材料在沿海地区、中部地区及沙漠地区大有可为。虽然沿海地区不缺水,但该新材料可以将丰富的海水资源转化为淡水资源,让水资源得到更加充分的利用;沙漠地区则可以在夜间或者清晨,将空气中的雾气、露珠等集结,实现防雾集水;对于中部地区而言,可以将该材料悬浮在污水之上,实现污水净水处理。
软体机器人能轻松爬过环路和弯道
软体机器人由多个部分组成,这些部分可折叠成扁平圆盘并延伸成圆柱体。图片来源:普林斯顿大学 科技日报记者 张梦然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和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工程师,将古代折纸技术和现代材料科学结合起来,创造出一种软体机器人,可轻松穿过迷宫。发表在最新一期《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杂志上的文章中,研究人员描述了他们用模块化的圆柱形部件创建机器人的过程。 软体机器人的转向一
2024-06-0833
液氨冷气微推进系统首次成功用于深空探测
记者8日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获悉,天都二号通导技术试验星冷推系统近日顺利完成卫星动量轮卸载,助推卫星完成高精度轨道姿态控制。这是液氨冷气微推进系统在深空探测领域的首次成功应用。 天都二号推进分系统由航天科技集团六院801所研制。该系统创新采用一体化模块设计的液化气恒压冷气推进方案,干重1公斤,推力10毫牛,具有推力精度高、质量轻、成本低的特点。据悉,这种高度集成化
2024-04-2937
全球首次!内蒙古白云鄂博发现重稀土新矿物
科技日报记者 张景阳 记者15日从内蒙古科技厅获悉,在刚刚结束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战略性关键金属超常富集成矿动力学》重大研究计划集成项目2023年度进展报告会上,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教授李国武正式宣布,在包头白云鄂博发现一种全新结构重稀土新矿物——白云钇钡矿。 白云钇钡矿的发现,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李献华主持的“白云鄂博超大型REE-Nb矿床的时空演化和资源量”
2024-04-2933
我科学家在全钙钛矿光伏组件领域取得新突破
记者日前从南京大学获悉:该校现代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谭海仁教授课题组在大面积全钙钛矿光伏组件领域取得了新突破。经国际第三方权威机构认证,谭海仁课题组研制的全钙钛矿光伏组件的稳态光电转换效率高达24.5%,刷新此类组件的世界纪录。这一研究成果于2月23日发表在《科学》期刊。 钙钛矿是新型太阳能电池的重点研发方向之一。2018年以来,谭海仁课题组致力于新型全钙钛矿叠层
2024-04-2932
秸秆变黄金!我国科研团队利用农林废弃物成功制备出高性能二维碳材料
科技日报记者 吴长锋 实习记者 洪敬谱 记者2月28日从合肥工业大学获悉,该校机械工程学院生物质低碳技术与装备研究所马培勇教授团队利用农林废弃物成功制备出高性能二维碳材料,该材料在储能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相关成果近日发表于国际期刊《先进功能材料》。 在能源战略转型背景下,发展可再生洁净能源和高效储能装置对“双碳”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二维多孔碳材料独特的结构
2024-04-2926
石英玻璃激光冷却幅度创纪录
科技日报记者 张佳欣 来自德国弗劳恩霍夫应用光学与精密工程研究所和美国新墨西哥大学的一个研究团队首次通过激光制冷方式,成功地将石英玻璃从室温冷却了67开尔文。最新一期《光学快报》杂志上报道了这项研究成果。 激光激发的掺镱石英玻璃棒。 图片来源:德国弗劳恩霍夫应用光学和精密工程研究所 人们通常将激光与材料加热联系在一起,如切割、钻孔、焊接,在金属或石制物体上
2024-04-2927
中国科学家合成新核素锇-160和钨-156
总台央视记者 帅俊全 褚尔嘉 记者从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获悉,该所与合作单位组成的科研团队近期首次合成了新核素锇-160、钨-156。相关成果2月15日在国际学术期刊《物理评论快报》(Physical Review Letters)发表。 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量子多体系统。不同数量的质子和中子,构成了具有不同性质的原子核,科学家们把它们称为核素。合成和研
2024-04-2936
我国首条万吨级阻燃莱赛尔纤维生产线一次开车成功
科技日报记者 刘园园 记者11日获悉,通用技术集团所属通用技术高新材料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通用技术新材)阻燃莱赛尔(Lyocell)纤维万吨级生产线日前一次开车成功。这是我国首条万吨级阻燃莱赛尔纤维生产线。 我国首条万吨级阻燃莱赛尔纤维生产线一次开车成功。 该生产线成套技术由通用技术新材所属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纺院)自主研发,具有自主知识
2024-04-2931